
圜丘
圜丘又▓稱圜丘臺、祭天臺、拜天臺,是圜丘█壇的主體建築,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祀天大典的祭壇,天壇即因圜丘得名。圜丘壇建於明嘉靖九年(1530),主要建築有圜丘、皇穹宇及配殿、神廚、三庫及宰牲亭等。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,清乾隆十四年(1749)擴建,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,漢白玉柱、欄。
圜丘為圓形漢白玉須彌座石壇,3層,通高5.17米,各層壇面俱墁以艾葉青石,環以漢白玉圍欄。其上層壇高1.87米,壇面直徑23.65米,中心有天心石,環天心石有石板9重,每重石板用9或9的倍數,合計有石板405塊。中層壇高1.63米,壇面徑39.31米,亦墁以9重石板,計1134塊,下層壇高1.67米,壇面徑54.91米,同為9重石板鋪墁,石板數為1863塊。圜丘東西南北皆有出陛,各層出陛臺階皆9級。圜丘雕飾多為龍飾,望柱柱頭雕以盤龍,出水飾螭首,而各層須彌座間則雕以雷紋、纏枝蓮紋。